华南师范大学

报刊:《华南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献唱《我的太阳》,引起阵阵欢呼声

    摘要:

  • 教师是立校之本,是大学的主体

    摘要:本报讯9月9日,在第29个教师节前夕,我校在大学城校区音乐厅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校党委书记胡社军、校长刘鸣,数学科学学院尹景学、广东省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创新科研团队负责人Ro...

  • 中国三大男高音聚首华南师大

    摘要: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献唱《我的太阳》,引起阵阵欢呼声摄/郑宇云本报讯9月9日上午,由中国三大男高音戴玉强、魏松和莫华伦带来的《我的太阳》响彻大学城校区音乐厅,引起在场学生的...

  • 提着板凳看电影

    摘要:80年代初的露天电影场摄/宋开国三四十年前华师周六的夏夜,总有这样一幅景象:露天电影场,中间大幕布闪闪发光,幕布两侧坐满目不转睛的师生,表情随着幕布上影像的情节变换而变换。...

  • 做追求卓越的华师人

    摘要:新生迈入大学校园摄/郑宇云本报讯9月1日,9656名新生踏入华师,开始全新的大学旅程。其中本科生6295人,专科生836人,港澳地区本科生59人,研究生2367名,博士生1...

  •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摘要:本报讯8月20日,校党委书记胡社军、副书记黄晓波率队赴对口帮扶连南县寨岗镇社墩村,开展扶贫工作调研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华南师大深入社墩村进行调研,是以实际行动践行...

  • 华南师大开局很好

    摘要:本报讯7月18日上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玉妹,组织部副部长张辉一行来到我校大学城校区调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会上,校党委书记胡社军汇报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与...

  •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共谋学校未来发展

    摘要:本报讯8月28日至30日,我校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读书交流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党员校领导和部分中层干部深入交流群众路线教育学习整改体会。校党委书记胡社军回顾了暑期教育实践活...

  • 听取意见,关注“四风”

    摘要:本报讯9月3日上午,省委第21督导组组长郑盛廷一行到我校督查教育实践活动,听取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汇报。会上,校党委书记胡社军汇报我校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开展情况以及开...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步华师 岁月钩沉系列——

提着板凳看电影

   期次:第886期   作者:江晓峰,陈妙吟   查看:50   

80 年代初的露天电影场 摄/ 宋开国

    三四十年前华师周六的夏夜,总有这样一幅景象:露天电影场,中间大幕布闪闪发光,幕布两侧坐满目不转睛的师生,表情随着幕布上影像的情节变换而变换。晴朗时,天上的星星也像这些电影迷一样睁大眼睛,萤火虫时常在荧幕下方草丛中闪现,在电影之外演着它们自己的一出戏。

    周六晚的约会

    90年代以前的大学,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也不准谈恋爱,电影便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

    “当时的电影不仅仅只有娱乐功能,还承担着新闻传播、宣传和文化教育的功能。”宋开国从70年代起便负责华师电影的放映工作,这一干便是28年。“在每个星期的电影放映前,我总会播放一些学校或者国内的新闻图片和新闻短片”。

    去露天电影场观看《乡村女教师》是每年新生必不可少的入学仪式,更是许多校友回忆里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我看了三次《乡村女教师》。”政治系77级校友郑炽钦记忆尤深,“我第一次看就被女主角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乡村学校耕耘的事迹感动了。‘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是我至今不变的理想和追求。”

    文革期间,“样板戏”反复播放,观众人数却不见退减,除当时文娱生活匮乏外,那种约会式的习惯和氛围似乎更让人留恋。遇上雨天,大家会“转战”到旁边的风雨操场,如约赴电影之会。

    电影场上的书声与笑声

    恢复高考后,“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是当年许多高校里面的流行语。周六晚电影放映前,许多学生早早就坐在那里读书、背单词,一刻也不愿浪费掉,读书声此起彼伏,露天电影场顿时变成了大家的晚读自习室。

    70年代后,1:1的方形荧幕换成16:9的宽荧幕,离放映室的距离扩大到50米,两根柱子的距离足足有10米宽。淘气的孩子会跳跃着把小手往荧幕前晃动,孩子们稚嫩顽皮的举动时常会引起看电影的师生们哄堂大笑。

    改革开放前,华师除苏联的电影之外没有其他的外国电影可播放,于是很多华师学生就跑到对面暨大去看一些外国新片。80年代开始,华师开始引进不少较新的国外电影,如《巴黎圣母院》、《望乡》等,那时影片一般都是从广州电影放映公司租来,租借一次只需20来块钱。

    忆起当时看《巴黎圣母院》,许多校友至今记得,电影开场,低胸装的女主人公出现在荧幕上,结果在场的男同学都站了起来。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笑出声来。这笑声,在保守的年代里,似乎还蕴含着一丝苦涩的意味。

    “有瓦遮头”之后

    1987年11月,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根据当时组委会的安排,华师是运动会其中一个分赛场,负责手球比赛部分。于是,一座两层高、外观红色、坐落在玉兰路旁的手球馆应运而生,吴三立教授为此题字“手球馆”。

    手球馆其大舞台和双层观众席注定它不仅仅只作为体育馆的角色。六运会后,学校购进一台新的电影放映机放在手球馆里,从此,露天电影成为华师人永远的回忆,“免费午餐”结束了。

    电影转移到手球馆后,由每周六晚放映变为每周五和周六晚放映。1991年华师40周年校庆时,学校连续两晚在馆内放映纪念周恩来的电影,票价每张8毛,前来买票的师生差点将购票处的小窗都挤破了。

    “有瓦遮头”之后,虽然看电影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但失去与自然接触的快意。特别在炎炎夏日,在手球馆看完电影出来几乎全身被汗水湿透了。踏入21世纪,周边电影院慢慢多起来,加上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在手球馆看电影不再成为学生的唯一选择。

    3D电影的出现更是对手球馆电影放映的直接冲击。由于手球馆放映机只能放映2D的电影,已经不能满足大家追新求异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坚持在手球馆看电影的人已经所剩无几。虽然在电影节搞免票观影活动,手球馆也只有稀稀落落的数十人。

    2007年开始,手球馆的电影历程正式画上了句号,华师人的胶卷岁月从此存封在一代代“老华师”们的记忆当中。 (本报记者 江晓峰 陈妙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291次访问,全刊已有281294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