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报刊:《华南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教师节之问:何以为师

    摘要:尹景学与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尹景学供图1985年,全国人大通过议案,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旨在唤醒国民对教书育人的重视和教师工作的尊重。教师节实行至今已有29年,全社会...

  • “小朋友”们的“国家级孩子头”

    摘要:现年57岁的尹景学,教书,是他最大的兴趣。他与教书结缘已四十载。自1994年他带博士生起,毕业学生21人,却已有6名教授、6名副教授和7名讲师。“把学生培养好是我最喜欢做的...

  • 德行学问,源于师承有绪

    摘要:曹础基是文学院的退休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大学教育40多年。一本《庄子》注释,从1964年开始,不断修订、增删、再版,历经三十多年。“学贵得师”曹础基刚留校任教时,...

  • 他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摘要: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陈锦辉供图暑假期间,我校创业学院学生远赴新加坡参加海外交流,大学城校区砚湖书吧也在新学期开张试业。在这个炎热的暑假,很多同学选择走进社会,参与火热的大学...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出炉 华南师大再创新高

    摘要:本报讯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13年度审批结果,我校共获批85项,资助经费4886.5万元。获资助项数和经费数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居全国师范院校第...

  • “广州光谷”规划启动

    摘要:本报讯9月3日,“广州光谷”规划启动,启动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广州市光产业服务平台、合作项目及科研成果孵化项目等情况,公布了广州市光产业集聚区、第一批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光产业...

  • 《你是我的一棵树》北京演绎父子情

    摘要:本报讯今年8月,我校文学院菁菁剧社赴京参加第十二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并斩获“最佳演出奖”以及“优秀剧目奖”,其作品《你是我的一棵树》也是本届大戏节广东省唯一参赛并入围的...

  • 简讯

    摘要:近日,我校国际文化学院苏丹留学生阿木在中央电视台第六届“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广东赛区的激烈预赛中脱颖而出,赴京参加总决赛,并顺利晋级30强。在30进6的比赛中,阿木采...

  • 牢记教师使命,为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本报讯9月7日,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宗文、副主席郭泽宇及省教科文卫工会主席陈昭庆率领慰问团莅临我校,与我校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并为我校教师代表献上鲜花、慰问金及节日的祝福。座...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行学问,源于师承有绪

   期次:第886期      查看:49   

    曹础基是文学院的退休教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大学教育40多年。一本《庄子》注释,从1964年开始,不断修订、增删、再版,历经三十多年。

    “学贵得师”

    曹础基刚留校任教时,吴健青先生指导他的教学,李镜池先生指导他的科研。李镜池是易学名家,其遗著《周易通义》就是由曹础基整理的。在杭州大学读研究生时,王焕镳老师指导曹础基读书、注《庄子》。

    “吴健青老师当时是我们的教研室主任,他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本科时,我们每个礼拜都去他家里喝茶、聊天,问题经常都是在聊天中解决。”回忆起大学的老师时,曹础基的讲述为我们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老师和学生围坐在摆放着茶具的圆桌旁,粗糙的茶杯里盛着温热的茶。在喝茶与聊天中,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亦师亦友更是可贵。

    师生间像朋友一样,不仅不妨碍教学,而且还事半功倍。曹础基每次上课,吴先生基本都会去旁听。课堂外,吴先生都会把课堂的问题一清二楚地指出。吴先生要求非常严格。讲授先秦文学时,要求教师把《离骚》背下来。背诵《离骚》虽然费时,却是“一本万利”的美事。背下《离骚》后,曹础基几十年的授课也不需要讲稿。

    我校文学院陈一平教授是曹础基的学生,自本科始在曹础基门下学习研究。1984年,陈一平陪伴曹础基到海南大学讲课,他发现,曹础基每天很早起床,除了锻炼外,还复习背诵古文。

    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教学相长”。在这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曹础基对大学老师的定位是这样的:“大学的价值,在于去解决我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那些我看不懂的,要经过老师帮助以后才看得懂的问题,我才能够提高。”

    师风代相传

    师生情之所以让人动容,绝不仅是“授”与“受”,生活和学习相汇熔铸的师生情是永恒的感情。曹础基师从李镜池先生,以周易和庄子为研究,在任教的前两年,他都把时间放在研究《周易》上。

    曹础基曾经两度住进李先生家里。李先生患病,两脚不能动弹,儿女在外,无法照顾。于是曹础基搬到了李先生家。还有一次是曹础基在杭州读研毕业回广州,恰巧遇上“文革”,原来的宿舍被没收了,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于是,曹础基再次住到李先生家里,朝夕相伴,读书研习,师生情更近,学问愈深。

    曹础基之所以被称为《庄子》“学家”,因为他研究生阶段全力以赴用现代汉语注释《庄子》。当时,中国还没有学者用现代汉语注释整部《庄子》,1964年,曹础基在著名文史大家王焕镳先生的指导下开始注释工作,期间因“文革”中断,后来又因王先生一封信而最终完成名作《庄子浅注》。

    杭州大学读研期间,王先生指导曹础基读书,要求他每天写读书笔记,写下有所感悟或有所不解的地方。每周,王先生都要看他的读书笔记。一来一往,师生间的传承,学问精了,情谊深了。

    谈起师生情,很多人都会想到“程门立雪”的佳话:隆冬时节,宋代学者杨时与学友拜见大儒程颐,适逢程颐正在养神,时年四十的杨时与学友“侍立不去”,待程颐醒来,门外大雪已深一尺。曹础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求学时,王先生曾带上曹础基探望他的老师:现代大儒马一浮。到时正是中午,佣人告诉他们马先生正在午睡。于是,曹础基和古稀之年的王先生在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等候,直到他午睡醒来。

    “站稳讲台”最重要

    大学毕业后,曹础基从一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位老师。

    “当老师最主要,是把学生教好。”曹础基说,“特别作为青年教师,刚刚毕业的时候,首先要站稳讲台,这是最重要的。”

    老一辈的教师更注重教学和教育,而不是 “研究发明”,这是对孔子圣言“述而不作”的一种理解。在当时,这可能是现实需求。曹础基希望在制度设置方面入手,让更多教师专注于教好学生,同时让学术研究更为纯粹。

    在教学方法上,曹础基认为,“除了了解学生外,对课文也要慢慢地琢磨……浅文要深讲,深文要浅讲,这都是不容易的”。如何拿捏“深”与“浅”,曹础基已经做到炉火纯青。“曹老师的教学,没有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他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上过他课的学生,三四十年后想起来,仍旧记忆犹新。”学生回忆。

    曹础基教学不止于课堂,他的一言一行亦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陈一平回忆,“无论是上课还是监考,他一直坚持站着,一直到退休都这样。”身教比言传更能感染学生,陈一平也如曹础基当年一样,坚持站着上课。(本报记者 张葆瑜 李宝儿 杨丹榆对本文亦有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363次访问,全刊已有282285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