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报刊:《华南师大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们真正踏进慕课的池水里』

    摘要:华师首批慕课上线『我们真正踏进慕课的池水里』 团队在线课程直播过程中 受访者供图   慕课,是英文缩 写“MOOC”(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的音译,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据陈玉琨、田爱丽所著 《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 一书记载,最早是华南师大焦建利教授把 MOOC 翻译成『慕课』 的.目前,这个译法已经广为国人接受。   慕课在2012年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美国著名大学发起,随即红遍全球。2013年10月 10 日,清华大学推 出 自 己 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2014 年 5月,网易与高教社“爱课程网”合作推出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学习平台“中国大学MOOC”。   近日,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焦建利担任首席主讲教师的 《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和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黄明喜主讲的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开课,成为我校第一批上线的慕课课程。 “持续关注慕课很多年,不断地注册和学习国内外各个慕课平台上的课程。如此折腾,心中只有一个梦想:我想知道慕课到底是怎么教的,慕课到底是怎么学的?”这是8月19日,焦建利在博客上写下的一段话。   此前八年,焦建利和团队一直关注和研究慕课的发展,但一直没有机会设计开发和实施一门慕课课程。今年6月1日,焦建利和团队受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爱课程网资助,以华南师大的名义,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设计开发了 《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这门慕课课程。“从前只是 ‘道听途说’,这一次是真正把脚放进了慕课的池子里。”焦建利说。7月 31 日,《英语教学与互联网》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课,9月26日第一期课程结束,共有来自大中华地区14524位学习者注册学习。   此后,作为华师2015年立项资助的通识课程,由黄明喜教授主讲的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也通过了教育部有关机构组织专家的审查,并被评估为优秀精品课程向“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荐。9月26日,慕课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正式上线。   “虽然看了很多慕课,但我们没有真正做过”   区别于传统面授课堂的教学,“教与学分离”是像慕课这样的在线课程的核心特征。   “在线课程,教师执教的活动在学生学习前基本结束了。课程教学方案、教学实施计划、学习材料准备、教学视频录制、学生在线活动设计……一切都已在平台上安排好。学生点开在线课程中的视频时,除学习支持服务外的教学活动已经完成了。”教育技术学教授穆肃这样解释在线课程“教与学分离”的核心特征,“远程教育学里面有一个专业术语叫 ‘学习支持服务’,也就是说教学团队提供学习过程的服务和支持,如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方法指导和疑难解答等。”   穆肃指出,“从事在线课程教育的老师,应该要理解和明确这一点,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协作提供引导、支持和帮助,这于在线课程的教与学中与学习材料设计与制作一样重要,同样决定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度和持续性。”   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们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焦建利坦言:“虽然看了很多慕课,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做过。”   为此,团队成员花了大量时间完善每个环节,包括设计课程模块、讨论教学策略,甚至幻灯片设计。在课程开始前,《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还增加了课程志愿者征集的环节。“这个环节别的课程没有。我们对字幕里的标点符号、句子等都有苛刻的要求,力图提升课程的质量。”   与 《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不同,《<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已作为公选课在华师开设了两个学期。“慕课是不受时间、地点、人数所限的教学方式,但不能取代传统课堂面对面师生之间的交流。”黄明喜说。《<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选择采取在线和离线混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对慕课的补充和扩展,学生在上 《论语》 教育智慧这门慕课时带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我在线下课堂上进行补充,同时也是面对面解答学生的提问。”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很开心”   针对在线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教学团队对WEB2.0、新媒体、社会性软件和APP等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具体介绍。“在‘互联网+’ 时代,让教师教得更高效、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是这门慕课的宗旨。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讲教师,刘晓斌介绍,《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主要分解为单元-活动-知识点三大板块,学习时间短、内容接地气、教学成效快是课程的最大特点。   慕课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在宣传语中说:“手捧 《论语》,留有书香;吟诵经典,厚实学养。”黄明喜认为,《论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经典之一,言简义丰,包含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经济、伦理,尤其是教育文化方面的智慧。因此,黄明喜选择孔子及其弟子(颜回、子路和子夏)作为主要讲解对象,并依照7个专题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 《论语》 所蕴含的教育智慧进行品绎。   在黄明喜看来,如果一门慕课做不到教授内容丰富并通俗易懂,不能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考虑,这门课程就会变得虚有其表,没有真实内涵,也不能真正帮助学习者。   据悉,在同批的课程中,《英语教学与互联网》慕课的学习者满意度最高。在第二轮开课前,这门慕课还入选了奖学金课程,学习者不但可以免费学,还有机会与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其他学习者一道,参与30万人民币的“奖学金争霸赛”。   课程进行到第十三周时,《<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已吸引了10000多人在线学习。如果按传统教学 中大概50个同学一个班来算,那就相当于有上百个班的同学,并且,还突破校园围墙,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目前,《英语教学与互联网》慕课课程第二轮开课已于日前结束,又有来自大中华地区10836位学习者注册学习。   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把知识或者研究成果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焦建利说:“我们的初衷与目标,就是想把最简单、实用、免费、有趣的工具、软件、应用、平台分享给广大一线的英语教师。通过两轮课程的实施,看到有那么多人参与学习,特别是看到每位学习者表达学习的体会和感受,我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黄明喜也是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一向很关心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他,得知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能提供给海内外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更是特别开心:“慕课平台对于课程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能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以更加完美的方式呈现于海内外的学习者,多渠道吸引他们的兴趣,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的教育智慧与博大精深,我感到很高兴。”   “做慕课,我学到了很多”   为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慕课的教师团队坚持每周六组织一次线上的实时研讨活动,即同步实时直播。   “这是一个直播的实验。因为我觉得,异步的学习和同步的学习结合起来,也许会是一种更好的模式。”焦建利说,“虽然我们的观众人数并不多,但是,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如果只是在书上去学,我们是学不到这些东西的。”   为了适应由传统课堂到慕课的变化,《<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课程团队安排专人接受由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录制和后期制作历时大半年才完成,共109个教学视频,每个都必须经过反复核查才上传。   不同于 《英语教学与互联网》 以异步和同步结合作为互动方式,《<论语>教育智慧品绎》 通过在课程学习界面设置讨论区的形式来与学习者进行交互。在慕课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很多现代教育技术 的 支持和协助,也需要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老师发帖,学生参与。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区发表看法和意见,学生之间也可以在讨论区互相交流。   这给黄明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明喜表示,今后会引导学生建立QQ群或微信群,实时参与讨论。在他看来,除了学习到许多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将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转化为更高质量的中国大学慕课。   互联网+创新培养人才   近年来,慕课席卷全球。正如穆肃所言,慕课给学校带来变革教与学的机遇,能够触动传统教学过程和方式的变化,也使优质教育资源能走出来向全社会推广,提高优质资源的受益面和学校的影响力;同时,在线课程和教学使优质教学资源得以保存和累积,对于大学来说也是极具价值的财富。   2014年,教育部在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中提出:深入研究MOOC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支持“985工程”高校开设开放在线课程,组织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网络共享。   对此,在2015年年末,学校出台了 《“互联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将2016年定为“互联网+课程”建设示范年,2017年为“互联网+课程”建设全面启动年。该计划指出,利用“互联网+”理念、技术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对有效落实学校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实现“追求卓越,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据教务处副处长张长海介绍,目前学校第一批“互联网+资源建设”立项项目共86项,其中开放在线课程建设项目47项。2016年,25个学院中有21个参与建设,已初见成效。“我们期待这些课程的上线,也期待能通过课程应用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此外,学校还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集课程资源管理、教师网上教学、学生网络学习、教学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由网络中心基于Moodle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的在线教学管理平台“砺儒云课堂”(http://moodle.scnu.edu.cn)投入使用,目前已上线课程80门。   近日,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李智高,在学校举行的“在线教学发展趋势与课程设计”讲座暨经验交流会上指出,“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数字时代的移民,而非原住民,大多教师会倾向用经验教授学生。”李智高对在线教学提出建议:“教师要理解网络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它去学习。技术并不是最有价值,技术都是服务于需求。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教育,才是最有价值。”   他认为,在线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在线课程生态化、去教师中心化、线上线下结合。他认为,在线课程生态化是“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生态环境,即教学资源可以由学生制作上传而来,最后又可以再反馈于学生,从而形成学生与老师交互式教与学生态化模式。随着在线课堂设备载体从电脑桌面转向移动设备趋势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加速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本报记者 林子雅庄志莹 苏振浩叶子 实习记者陆佳园)

  • “今天,你学习慕课了吗? ”

    摘要:“今天,你学习慕课了吗? ” 团队讨论慕课的制作 受访者供图 慕课截图 黄明喜在录制慕课 砺儒云课堂部分课程   “您已成为该课程第XXXX位学习者。”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只需轻轻一点,一堂妙趣横生的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慕课。它跨越国家、跨越学校、跨越时间,为学习者们创造着巨大的可能性。   “你上过慕课吗?”一时间,这成为华师学生当中比较热门的话题。   慕课初印象?如同一把新钥匙   为什么会选择上慕课?据了解,很多华师学生的慕课初体验是在老师的推荐和引导下,进入到这个新领域。在此之前,慕课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文学院李厅同学第一次接触到慕课,正是因为老师的作业要求。“老师推荐一个慕课网站让我们去自主学习,并将其作为一项作业。”当开始接触慕课时,她感叹自己“好像发现了新的世界”。李厅发现,几乎每一所名校都上线了课程,种类极其丰富,每个人都能选到感兴趣的课程。并且,慕课平台使全世界的学习者在同一个起点上,学生可以评慕课教师教育水准,甚至任由学生“挑剔”。慕课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最终导向,同样也赋予了学生以自主学习选择权利。“慕课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世界名校沟通的大门。”她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一门慕课—— 《实用急救和自救技能》,“这门课程非常实用,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教学方式。”   吴同学和叶同学第一次参与的慕课,是黄明喜教授于今年9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的 《<论语>教育智慧品绎》。虽然学习这门慕课是因为选择了黄明喜的公选课,老师要求他们线上线下同步学习,但她们都乐在其中。并且由于慕课超越时空局限,成本低廉,再加上课程可重复性,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变成了现实,“慕课的形式很新鲜很有趣,不用去课室,也没有限制的时间,我可以自由决定学习时间,感觉非常棒。”叶同学称,这样的一加一模式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太大的负担,反而对课程的学习更有益处。”   “有了这门慕课,老师的线下课堂就可以补充更多的知识,感觉非常充实。”在黄老师的线下课堂上,她们从吟诵篇章和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渐渐读懂了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智慧。通过线上线下两种课堂的巧妙结合,她们将课堂知识巩固得更为牢固。   能否坚持?师生需合作   能不能完整上完一门慕课是慕课本身对每一个学习者的考验与追问。据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在没有外界的督促下,并不能完整地上完所选慕课。   当时空限制降到最低,师生交流以电脑屏幕为窗口,以互联网为媒介时,学习者的自制力与对时间的规划能力成了能否完成一门慕课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单凭看视频上课,很少有学生会做到认真去观看每一个视频。李厅表示自己的第一门慕课课程,由于自制力本身不够,加之缺少老师的严格要求,最终学习到一半后便放弃。而到了下学期,她又选择了一门慕课。这一次,她开始认真规划自己的时间:“因为当时我每周一下午没课,我就用那一下午的时间在网上看视频,然后做作业去讨论。”有规律的学习再加上自制力的提升,李厅不仅顺利完成了课程,还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认证的证书。   其次,选择慕课的出发点亦影响着慕课的学习。不论是提高专业学习成绩还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选择一门慕课总是要以兴趣为最基本的出发点的。但究竟是三分热度还是真正喜爱,这个区别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者能否坚持学完一门慕课。外文学院袁同学称自己对美学很感兴趣,便选择了 《艺术与审美》 这门课。“个人平时也很喜欢看美学研究领域的书籍,这门课上起来也轻松愉快,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上完了。”   此外,慕课的完成度也和老师有关。是否能对学生要求严格,能否及时回复学生在讨论帖上的问题,能否认真批改学生作业,给予公平公正的分数,能否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能否把一门网络课上得生动有趣……这些都是慕课本身对授课老师的要求,也是学习者对授课老师的期待。这表明,一门慕课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效果,与授课老师有着很大的联系。   由此可以看出,师生的合力对一门慕课的学习十分重要。双方相互配合得当对慕课学习的推进意义深远。“我的那门慕课要求很严格,线上的视频要看,还有客观和主观的测试题要做,以及还有讨论区要求讨论。线下还有一个期末考试。因为我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平时有意地督促着自己,加上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李厅如是说。   未来怎样?学生有期待   慕课发展标志着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参与慕课开发的高校以及注册学习慕课的同学越来越多,慕课洪流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各级各类教育的诸多层面渗透。但是,当前慕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其不足也在渐渐显现出来。所以,究竟未来慕课的发展如何,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谈及慕课未来发展时,大部分学生都对慕课充满了期待。李厅提出将慕课与网络直播结合起来的建议,“比如规定一个时间,同步网络直播一个学校的上课情况。这样课堂会比较真实,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吴同学也表示,期待有更多包括实用知识和潮流知识的慕课上线。   今年,华师教师的慕课也陆续在各大慕课平台上线了。叶同学希望,学校可以开发更多的慕课,特别是专业课,“可以每门专业课都做一节以重点回顾为主要内容的慕课,学生下课后可以在线上复习,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数学科学学院李朕权则对华师慕课教学模式有期待:“清华大学的一些公共课,学生学习完后教务处是会给学分的。这会给学生留下更多自学时间,希望华师也能引进这种教学模式。”   (本报记者 庄志莹 叶子)

  • 砺儒云课堂,华师人的在线教学平台

    摘要:砺儒云课堂,华师人的在线教学平台   砺儒云课堂,英文译作 Liru Cloud Class-room,是一个服务全校教学活动的在线教学平台。平台取名“砺儒云课堂”,源于著名教育家、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林砺儒先生的名字。  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网络中心基于Moodle(Moodle是一个开源的在线教学平台,以其齐全、强大的功能在国外的高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是在线教学平台中占有率最高的平台之一)研发建立了“砺儒云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 ‘互联网’ 技术和 ‘教育’ 结合起来,逐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老师可以从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不拘于传统的模式,顺应发展潮流。”网络中心老师徐君仪说。  9月3日,“砺儒云课堂”正式运行。在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进行自动化的程序教学、安排在线测试、发起问卷调查以及更多的教学活动。学生登录后,可进行作业提交、参与讨论等活动。在徐老师看来,“砺儒云课堂”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带来了便利:“它为教师提供了模板化教学,支持丰富的教学活动,允许添加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师自助设计教学方式的需求;学生可进行线上自助学习,日常课程的测试与考核。”  “只懂得创立,不懂得运维和服务的教学平台是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的,服务比平台本身来的更重要。”为此,网络中心成立了由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两部分人员组成的“砺儒云课堂”的支撑团队。  技术团队负责系统优化与系统维护,实现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学校邮箱和官方微信企业号对接,完成支持大规模并发学习的系统架构设计,现在正在进行教务选课数据的自动导入,便于任课老师导入课程,同时也在计划开发更多服务于不同学科的专用教学插件。  服务团队提供则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为了让老师们全面熟悉平台的操作,“砺儒云课堂”专门开设了一门叫“Moodle,我教,你学”的开放性课程,供老师们学习。除此之外,他们还举办了每月一次的的系列培训,建立Moodle教学服务平台支持QQ群,线上不间断回答老师们的疑问。  目前,“砺儒云课堂”已有在线课程80门。继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刘晓斌、叶常青、王波等多位老师(由外文学院原教学平台迁移到“砺儒云课堂”)成为第一批入驻此平台的教师后,法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有老师在“砺儒云课堂”开设课程。  “教学信息化不再只是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堆砌,更重要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跟踪进行管理回馈。”著名 moodle 专家李智高老师说。在“努力成为最有服务精神、最具服务价值的团队”的理念的指引下,“砺儒云课堂”还在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为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报记者 林子雅)9

放大 缩小 默认

砺儒云课堂,华师人的在线教学平台

   期次:第931期      查看:1969   


  砺儒云课堂,英文译作 Liru Cloud Class-room,是一个服务全校教学活动的在线教学平台。平台取名“砺儒云课堂”,源于著名教育家、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林砺儒先生的名字。
  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网络中心基于Moodle(Moodle是一个开源的在线教学平台,以其齐全、强大的功能在国外的高校中得到广泛的认可与应用,是在线教学平台中占有率最高的平台之一)研发建立了“砺儒云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 ‘互联网’ 技术和 ‘教育’ 结合起来,逐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老师可以从重复性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学、学习与教学管理不拘于传统的模式,顺应发展潮流。”网络中心老师徐君仪说。
  9月3日,“砺儒云课堂”正式运行。在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课件、布置作业、进行自动化的程序教学、安排在线测试、发起问卷调查以及更多的教学活动。学生登录后,可进行作业提交、参与讨论等活动。在徐老师看来,“砺儒云课堂”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带来了便利:“它为教师提供了模板化教学,支持丰富的教学活动,允许添加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满足教师自助设计教学方式的需求;学生可进行线上自助学习,日常课程的测试与考核。”
  “只懂得创立,不懂得运维和服务的教学平台是不能满足师生们的需求的,服务比平台本身来的更重要。”为此,网络中心成立了由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两部分人员组成的“砺儒云课堂”的支撑团队。
  技术团队负责系统优化与系统维护,实现与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学校邮箱和官方微信企业号对接,完成支持大规模并发学习的系统架构设计,现在正在进行教务选课数据的自动导入,便于任课老师导入课程,同时也在计划开发更多服务于不同学科的专用教学插件。
  服务团队提供则多种形式的培训服务。为了让老师们全面熟悉平台的操作,“砺儒云课堂”专门开设了一门叫“Moodle,我教,你学”的开放性课程,供老师们学习。除此之外,他们还举办了每月一次的的系列培训,建立Moodle教学服务平台支持QQ群,线上不间断回答老师们的疑问。
  目前,“砺儒云课堂”已有在线课程80门。继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刘晓斌、叶常青、王波等多位老师(由外文学院原教学平台迁移到“砺儒云课堂”)成为第一批入驻此平台的教师后,法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等多个学院相继有老师在“砺儒云课堂”开设课程。
  “教学信息化不再只是精品课程和资源的堆砌,更重要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跟踪进行管理回馈。”著名 moodle 专家李智高老师说。在“努力成为最有服务精神、最具服务价值的团队”的理念的指引下,“砺儒云课堂”还在不断优化、不断完善,为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报记者 林子雅)
9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80859次访问,全刊已有2877368次访问